汶上古称中都,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佛教文化、运河文化、儒家文化、始祖文化交相辉映,素有“千年佛都,儒贤圣地”之美誉。
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。佛教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汶上,唐宋时期最为兴盛,县内大小寺院达40余处,其中宝相寺规模最大。宝相寺始建于唐朝,原名昭空寺,北宋咸平五年更名为宝相寺,唐宋时期即为佛教圣地。1994年3月15日,在葺修塔体时,塔基正南方发现塔宫隐门和塔宫甬道,面世的佛教圣物珍藏在石匣内,有金棺、银椁、水晶牟尼串珠、跪拜式捧真身菩萨等。金棺内供奉佛舍利936颗。宫室南壁、西壁各有墨书题字,石匣上刻有铭文,此为瘗藏佛舍利的时间和人证。面世正值l994年3月l5日,与瘗藏时隔整整882年。塔宫内出土的佛舍利等l4l件佛教圣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。佛教圣物的面世,一时间轰动海内外,汶上由此享有“中国佛都”美誉。
历史悠久的儒家文化。汶上古称中都,公元前501年,孔子曾在此任中都宰。期间推行“施仁政、行教化、兴水利、除四霸”等一系列治理措施,政绩卓著,留下了“器不雕伪、市无二价”、“夜不闭户、路不拾遗”的治政美谈。孔子从这里走向政坛,汶上被誉为儒家治国思想的始祖地。至今汶上尚有文庙、思圣堂、圣泽书院、孔子沟等遗址。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,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,他只比释迦牟尼小14岁,东西方两大圣人于同一时代诞生,皆与汶上有缘。儒家治国文化对汶上影响颇深,明嘉靖至万历年间,汶上相继有户部尚书王杲、兵部尚书路迎、吏部尚书吴岳、工部尚书郭朝宾四人出任尚书之职,任职时间前后相差仅32年,“小县不大四尚书”至今为人称道。
影响深远的运河文化。汶上是京杭运河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,著名的“引汶济运”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就在这里,誉为大运河的“咽喉”和“心脏”。南旺枢纽工程堪称世界古代水利史上的一大范举。明初,工部尚书宋礼奉旨疏浚会通河,采纳汶上农民白英的建议,修筑戴村坝遏汶水,开挖小汶河引汶水至南旺入大运河,科学地解决了京杭大运河航运史上的难题,确保了明清大运河500多年畅通无阻。毛泽东对南旺分水工程评说:汶河分流南北,北汇黄河南入江苏,“七分朝天子,三分下江南”。汶上南旺镇分水龙王庙是京杭运河上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,该工程是我国符号性文化遗产代表,更是大运河2014年运河申遗标志性节点。2010年10月,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。2011年第六个“中国文化遗产日”主场城市活动在这里举办,南旺分水枢纽遗址成功入选“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。
积淀厚重的始祖文化。在南旺分水龙王庙与梁济运河之间的有东夷文化著名遗址——蚩尤冢。蚩尤是原始社会末期与炎帝、黄帝齐名的东黎族首领、“中华三祖”之一,被称为“兵祖”,是今天苗族、韩国人的先祖。研究东夷文化的韩国、日本、港、澳、台及黔东南苗族,以及专家学者多次到蚩尤冢进行考察研讨论证,一致把南旺作为寻根问祖的故乡,认定南旺为东夷族后裔寻根祭祀先祖的中心。
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。汶上悠久的历史、丰厚的文化内涵、优越的人文景观,令四方人士心旷神怡,古往今来,诸多名人志士,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。汶上县挖掘整理非物线索1300多条,筛选其中600余项非物项目,分11大门类。截止目前,27项县级非遗名录中,15项入选市级非遗名录。《山东梆子》、《山东渔鼓》和《文圣拳》三个项目已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。